还记得当年热搜一瓶水一袋包子的北大“扫地僧”魏东义吗?
6月,在一段街头采访视频中,一名看起来像学生的男子手里拿着一瓶水和一袋馒头接受媒体采访。
结果,没想到这个衣着朴素的人竟然是北大的数学老师,而且还是个被一路送到北大的数学“天才”。他曾两次以满分获得IMO(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并在数学领域被“责备”。
10月14日,魏东仪入选法学院第四届青橙奖,获得100万元奖金。
还公开了一段清橙奖答辩现场的短片,没想到魏东仪答辩ppt的最后一页被网友扒了出来,闹得沸沸扬扬……
北大魏神答辩PPT
文的最后一页被批评了
青橙奖是一个致力于发现杰出青年人才的奖项。看学历不仅仅是看论文。每年评选出10名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每人奖励100万,支持他们的成长。
今年,北京大学“魏神”开发的预解估计方法和波算子方法获得了奖项,解决了流动稳定性数学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公共问题。
一段辩护现场的视频也被发布在互联网上。
没想到,视频发布后,魏深竟然因为PPT最后一页的文字,遭到了诟病!
有网友发长帖称:在青橙奖答辩现场,魏东仪在PPT最后一页用8个字写下了“谢谢收听”。他认为,“倾听”这个词使用不当,不适用于此类场合。
网友们表示,倾听应该是为下级听取上级的意见和报告。这是一个谦虚的词,应该由他自己使用。魏东仪写道,专家听得很认真,意思是专家虔诚地听着自己的讲话。它被完全逆转了。没想到,魏深没有用错字逃过一劫!
对此,有网友表示,没有必要怪罪专业人士。没有人是完美的,成为一个领域的终极者是很棒的。
但也有人反对,称:“这种话很无语。”
也有人调侃说,网友对最后一页如此挑剔的原因,是根本看不懂前面的ppt,只能看懂最后一页的图片。
一句话就能引发讨论
魏神是谁?
为什么魏深的ppt措辞能引起如此高的讨论?
这还要从“一瓶水,一袋包子”视频说起。
6月初,在一段街头采访视频中,一名看起来像学生的男子手里拿着一瓶水和一袋馒头接受媒体采访。
但!听了介绍,这便衣人竟然是北大的数学老师,而且还是个数学“天才”,被一路送到北大。
他就是魏东义,两次以满分获得IMO(国际奥林匹克)金牌,数学“深圳”。
也许是因为它类似于“扫地僧”的形象。
这位大神的采访立刻冲进了热搜。
后面的网友发现,魏东仪高中被推荐到北大,一个人碾压其他高校,拒绝了哈佛的邀请,目前是北大的助理教授……
他的称号和他的经历一样,可以说是一路前行。
魏东义1991年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授。作为数学教授的父亲,他对他影响深远。今天对数学的热爱主要来自父亲对他的影响。
14岁那年,魏东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附中数学奥林匹克班。凭借他的数学天赋,他跳过了中考,被“推荐”到了一所重点高中。这是他通往天才之路的开始。
15岁就入选了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集训队。他在数学方面的实力给他的队友和教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魏东仪以24题创造了23分半的记录。唯一没有解决的一半问题被他的队友们歼灭了。
要知道训练期间有8道大考,每次都要在4小时内解3道题,一共24道题,而当时全国奥运金牌得主的最好成绩是在4小时内完成的2个频道。
2008年,在第49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选手齐聚一堂。他们总共需要完成6个主要问题。比赛持续两天,每天四个半小时。
最终,17岁的魏东仪6题全部答对,获得IMO满分金牌。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道当时最难的平面几何题。国家队教练用了3个小时,但魏东义居然用了。纯代数方法只用了 2 小时就解决了。
魏东仪(后排左二)
一年后,魏东义全身而退,获得了参加所有比赛的满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IMO。他也是 2009 年 IMO 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满分之一。
魏深和其他竞技界的高手不同的是,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在此之前,他是个未出世的天才,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往往比标准答案更简洁,被称为“魏法”。
2014年,魏东义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被称为“魏大师”,北大数学之神。
2018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2019年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并离站。 2019年12月后留校任助理教授。
曾经,赛场上有一个传说。为了“抢”魏东仪,哈佛给予了一系列暖心恩惠,甚至愿意让魏东仪违反校规——只要魏东仪愿意来哈佛学习,他就可以直接避开英语考试。
但最终,魏东仪还是选择了留在中国。
在绿橙奖的答辩环节,记者还问魏东仪:“你为什么不选择哈佛?”
魏东义说:“我不喜欢出国,可能我不太适应国外的生活,觉得英语考试挺难的。”
不少同学也笑了,说他们终于和魏深有共同点了。
辩护现场,当被问及100万奖金如何花时,魏深简单回答了“存入银行”三个字。
朴实无华、数学天才,魏东仪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羡慕。有人说:这样的暴君必须保护!
人类发展需要划时代的科学家。我们能做的,就是给魏深留下一片净土,让他沉浸在自己热爱的数学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