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年和节假日之前,还有吃肉的机会,但今天,大鱼大肉已经司空见惯。与此同时,中国居民血清胆固醇水平迅速飙升,与之密切相关的冠心病也迅速占据发病率和死亡率榜首。
此前,《自然》发表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去39年,中国居民的胆固醇水平已基本从世界底部下降,超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
但这并不值得骄傲,因为发达国家居民的胆固醇水平正在急剧下降。要知道,高血脂和高死亡率一直是一对“好搭档”。这也意味着,在健康饮食理念上,我们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相信大家对胆固醇已经很熟悉了,胆固醇是血液中的一种蜡状物质。根据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不同,胆固醇可分为两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即所谓的好胆固醇和非-HDL-C,非-HDL-C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这是一种坏胆固醇。
太多的坏胆固醇是坏的!因为它们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正常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好胆固醇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能吸收多余的坏胆固醇。
除了自我合成代谢,坏胆固醇通常来自饮食中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这些脂肪主要存在于红肉和加工食品中;而好的胆固醇主要是在饮食中摄入不饱和脂肪酸是由新陈代谢产生的。这种脂肪通常存在于蔬菜、水果、乳制品、坚果、植物油和燕麦中。
因此,饮食在驱使疾病和降低疾病风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在《免疫学前沿》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从中国疾病由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月新和东南大学环境医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孙桂菊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食用燕麦能有效降低中国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该研究还表明,燕麦具有益生元的作用。
燕麦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单
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营养素,一直是营养健康领域的推荐食品。
先前的研究报告称,从燕麦中提取的植物化学物质在调节血脂异常方面具有有益作用,尤其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然而,研究人员对其机制的更深入了解仍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北京、南京和上海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210 名轻度高胆固醇血症受试者(每个中心 70 名)被纳入研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每天食用 80 克燕麦或大米,并持续干预 45 天。
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测量了受试者的血脂谱、短链脂肪酸 (SCFA) 和粪便微生物组。
结果显示,与基线(第0天)相比,总胆固醇(TC)和非-HDL-C、非-HDL-C、坏胆固醇)显着降低。第45天,与米饭组相比,燕麦组的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分别降低了5.7%和8.7%;而大米组分别为3.0%和3.9%。
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燕麦的摄入显着增加了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Roseburia等有益细菌的相对丰度。 A. muciniphila 已被报道在代谢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低度炎症呈负相关,即,A. muciniphila 的数量越多,患病的风险就越低。根菌是一种在肠道内消化植物纤维的特殊细菌,其代谢物是丁酸盐。大量先前的研究表明,携带 Rosella 并同时食用高纤维饮食的受试者动脉粥样硬化较少,炎症水平较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燕麦组中,双歧杆菌的丰度与坏胆固醇呈负相关;肠杆菌科、蔷薇属、普拉梭菌与血浆中丁酸、戊酸浓度呈正相关,异丁酸浓度呈负相关。好胆固醇与戊酸呈负相关,总胆固醇和总甘油三酯与异戊酸呈正相关。
简而言之,这项研究表明,除了显着降低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外,燕麦还介导了对肠道微生物群的益生元作用。上述有益菌和血浆短链脂肪酸与燕麦引起的血脂变化有关,表明燕麦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益生元活性而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