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8 日,2021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告出炉,46 岁的武汉大学教授宋保亮当选。
他也是今年除了45岁的北京大学蒲世龙教授外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宋宝良,1975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县)。 1997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获得博士学位。来自生命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后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任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研究所课题组组长、研究员。曾任科技部重大蛋白质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14年3月1日,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19年9月,荣获2019年度“科学探索奖”。 In November 2021, he was elected a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这位年轻院士的研究生涯是什么?你对研究生的学习有什么想说的?
本文分享了宋宝良教授在2019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他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经历来激励研究生,并提出了快速融入研究生生活的六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祝贺同学们来到武汉大学,这座拥有126年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全国最美大学。与本科层次宽广、基础厚重的学习相比,研究生层次是你研究生涯的正式开始,是你探索更多自然和人类社会未知领域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成为人们心灵平静的地方。老师要教,学生要冷静地学习。营养。看着你们充满活力的笑脸,我不禁想起我的研究生生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以及我收过的学生。
1997年,南京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入学后发现做研究生其实很舒服因为没有老师天天盯着你看,有很多时间自己安排,生活费也充足,所以我开始像其他同学一样热衷于打游戏。
不过,很快我就觉得这样不行,太浪费了。为了彻底退出游戏,我扔掉了游戏光盘,从电脑上彻底删除了游戏,并在办公桌上贴了一张便条:“我每天看一个文件。”我的主管看到后非常高兴。大概从那以后他就对我有了好感,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们仍然有非常密切的合作。
所以,我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是:第一印象很重要。找到一种方法来打动你的导师。
我的研究生导师李伯良先生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给了我很大的自由,也很慷慨,让我可以探索很多话题和方向。这个阶段的培训教会了我如何选择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我以后独立做PI后探索新课题特别有帮助。
因为这个阶段我坚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所以我的思想和视野非常广阔。我的实验训练是在博士后阶段完成的,这与大多数人的科学训练相反。
所以,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是:研究生水平的科学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可能没有十全十美的条件,但一定要利用现有的优势,尽可能的发展自己。
在我研究生毕业前一年多,西南医学中心的迈克·布朗和乔·戈德斯坦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是1985年生物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时,他们正在复旦大学做学术报告。为了参加这次学术会议,我走遍了上海的大部分地区,并主动与他们交谈。正是因为研究生的积累,我才有勇气和他们交流。
在那之后,我得到了他们给我的在西南医学中心做博士后的邀请。这是我科研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因此,我给大家的第三个建议是:不要错过与丹尼尔取得联系的机会。
在 Brown-Goldstein 实验室,我接受了最严格的科学研究培训。他们的科研品味、严谨的实验设计、对高质量数据的追求等,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在这个阶段,我很坚强坚持一个方向,把一个渠道打通的科研习惯。
在三年的博士后期间,我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 MC、1 CM和3 JBC。但是我的薪水一直是和去其他地方做博士后的同学相比最低的。很庆幸没有因为工资水平选择其他实验室。否则,我就不可能学到这么多东西,成长得这么快。因此,我的第四个建议是不要让金钱支配您的选择,而以牺牲长期的职业发展为代价。
2014年,我从中科院来到武汉大学。这里的师生们在各种艰难险阻的环境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攀登科学高峰。深深感染了我。朱英康院士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这位农田院士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科技兴农,粮食安全靠自己”的殷切嘱托。几年来,他坚持在农田和实验室里学习。为祖国的粮食安全事业奉献一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以他的事迹为原型,影片即将与同学见面。他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前进。
几年来,生物科学院引进了国内外院士、优秀青年等24名高层次人才,新增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3个学科。 ESI排名前1%,在Science、Cell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取得重大突破,平均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
朱玉贤院士曾自信地对我说:今天我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不亚于美国培养的研究生!
在我收过的研究生中,有2个我觉得非常好。
一个非常喜欢提问的人。他一直在思考话题。他经常来找我说:“宋老师,我有别的想法。”当他放寒假回家时,他会给我写一页充满他的想法。
另一个很勤奋,特别能做实验,通常大多数学生会从我安排的实验中选择1-2个简单的实验,我建议的实验都是她做的。在我们每周的小组会议上,她的成绩总是别人的好几倍。最终,两人都发表了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给大家的第五条忠告 勤于动脑、动手,在身边找一个好的以他为榜样的人,你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和他一样好,甚至更好。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遇到的大师——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他的背景是物理学和电子学,他将背景知识的优势应用到生物学领域的极致。他在研究生阶段第一次接触双光子显微镜,一直想把显微镜小型化。 2018年,他们成功制造了一个2.2克的双光子显微镜,可以安装在动物的头部,记录大脑的神经活动。
在这里,给大家的第六条忠告是,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应该把一两个非常前沿甚至异想天开的科学问题放在脑子里。你可能会找到突破点来克服这个困难。
这个时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科技水平最接近世界几百年来最高水平的时代。我们的技术进步和速度是举世公认的。对科技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 9月2日,有幸与窦先康校长一起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个人感到国家领导人对基础研究和青年人才的重视。李克强总理希望“青年人才勇闯科研无人区,孕育更多科技猕猴桃”。
同学们,树立理想容易,但为理想奋斗却很难。在这里,借用舒红兵院士的话说:“真正的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虽然很累,但不会觉得苦!”科研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智慧和毅力极限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肩负起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研究课题到了极致
宋宝良简介
2018年6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宝良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上进行研究,科研成果以长文形式发表。他们发现了一种调节人体内胆固醇吸收的基因,为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药物开发靶点。
△《科学》刊发宋宝良团队研究成果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疾病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密切相关。从人从遗传学角度探索胆固醇调节机制,开展与人类疾病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研究,是宋宝良团队2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艳看来,宋宝良有着极其敏锐的学术意识和判断力,总能把握关键科学问题。在每次会议上,他总是提出许多深刻的学术问题。关于学科方向的把握和科学关键问题的选择。
他总能提出很好的建议。王彦认为,近年来,世界顶级期刊不断发表宋宝良团队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是对其学术水平的最好评价。
实现最终的研究课题,这是宋宝良对自己科研的要求,也是他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实验数据指标,还是项目完成指标,我们都需要更准确的数据,更深入的课题,以及更深入的领域研究。”宋宝良说。
我们刻意追求解决该领域最基本、最关键的科学问题,刻意追求与人与疾病相关的科学问题,我们都将努力去做。如果它不满足,我们就不会这样做。
在宋宝良看来,要做好这两项“刻意追求”,就需要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不断创新。过程虽然艰辛,但会不断完善。和突破。
在博士后陈亮和博士生肖健看来,这两个“刻意追求”是针对生物学家和普通大众这两个受众,秉持学以致用的理念。目的是使基础研究成果为公众服务。
正是基于这种学术研究价值取向。宋宝良从事胆固醇代谢研究20余年,取得了一系列引领该领域的原创成果:2015年,发现了细胞内胆固醇转运的新途径; 2017年发现胆固醇可以共价修饰蛋白质; 2018年发现了高血脂的“保护基因”……这些研究成果为过氧化物酶体紊乱、肝癌、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契机。可能和路径。
“宋老师非常勤奋,总是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罗杰介绍,只要宋宝良在武汉,他一定是第一个去实验室的,而且是最新的,即使他不在,他也会给他的同学打电话谈谈实验的进展。
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实验室特地聘请了三名工作人员进行细胞铺放、老鼠饲养、餐具清洗等工作。宋宝良常说,作为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容忍试错。
“在科研方面,宋老师给了所有的建议给学生,甚至其他系的学生,只要他们想做研究,宋老师欢迎他们来实验室,没有任何门槛。”博士生赵楠告诉记者,如果家庭困难的学生想兼职,他会推荐他们担任实验共享平台的助理管理员或课程助理。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宋宝良给研究生的寄语。
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