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研究生至今已有25年。经过更多的经验,我自然会有一些想法。
对研究生进行教学对教师本身有很多好处。比如每年备课,我都会阅读一些新的书籍和文件来丰富我的知识结构。
如果不是为了教学,可能接触不到一些文件或书籍。通过教学,你也会对学术有一些新的思考和见解。
每年和年轻的学生一起学习和讨论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不同的声音
我经常听到一些研究生说研究生课程对未来的研究不是很有用。
也有一些导师也反对硕士生花一年时间去学习一些意义不大的课程,不如让研究生直接进实验室做实验。
有的导师比较折衷,觉得研究生学习一些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建议将学习时间缩短至半年,让研究生有更多时间做研究。
能力培养是核心
研究生是否有必要学习一些专业课程?我认为有必要,至少对于研究生来说,拓展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但是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不同,所以不能让研究生的第一年过第五年的生活。
这就是我这几年在每节课上都特意花一些时间教给选课的同学的。研究生课程的学习首先要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不要考虑考试成绩的问题。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科研活动所需的各种能力,如阅读文献能力、分析文献能力、综合文献能力、演讲能力等。
研究生学习应注重能力培养,纯知识引进对研究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和自身的思考对于研究生教学非常重要。
研究生课程需要固定的教科书吗?
这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研究生课程教学最好使用多本教材或参考书,比固定教材好。
即使使用固定的教科书,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参考多本其他教科书或参考书。毕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了解对点的理解程度也不同。
在研究生课程中,更重要的知识不是课本上写的知识,而是新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需要知道的是学科领域中哪些概念、学说或理论存在争议,存在哪些争议,存在哪些不足。
研究生自学能力强,教材内容不应成为重点。
研究生教学问题
我认为最好专注于研究生课程的讨论课程。
但是现在有大量的研究生,而且都是大班授课。实现小组讨论课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我这些年教学比较迷茫的一点。
大班授课,研究生的专业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照顾到所有学生很难,但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专业和基础。
因此,避免将研究生课程纳入五年级课程非常重要。
为了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让研究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我将安排研究生讲座。给出几个选项,让研究生自由组合,通过查阅文献来教某个问题。
这么多年了,还是觉得有一定的效果。至少在每门课程结束时学生的评论中,很多学生对演讲课的印象最深。
记录今年课程研究生的讲课。
今年共有6组学生报名,涉及灵长类动物对高海拔环境的行为适应、动物生存与繁殖的权衡(trade off)、野生动物城市化、动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等,中国蜗牛的分布及水热条件的影响,阿尔瓦雷斯龙的小型化等。
研究生们仔细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制作了非常漂亮的幻灯片,发言也非常清晰。虽然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但是这个过程对于研究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呈现是非常重要的。
在座谈会上,也有不少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对于欧洲城市赤狐的生存问题,学生关注根据C3和C4植物的新陈代谢确定赤狐的摄食问题,城市环境中体型变化的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城市动物进行了讨论。
在动物对干旱的适应方面,有同学建议从形态学、行为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研究动物的适应能力。面对一些关于动物抗旱功能基因的研究,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中国蜗牛,做讲座的同学表示,中国对蜗牛的生态、行为和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有同学问蜗牛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
一群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介绍了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根据科普定律,他们提出了阿尔瓦雷佐龙快速小型化的问题,并讨论了开花植物的出现与蚂蚁的繁荣可能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听学生讲课,参与讨论,我觉得这就是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状态,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同学们谈论的很多方面对我来说也是新的。
那么,如何提高研究生课程的有效性,如何开展课堂讨论,让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甚至成为课程的主角,更好地为学科服务,促进自身的发展知识储备、视野开阔、思维训练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