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复旦大学证实,该校三名学生因卖淫被开除。
有趣的是,国内多家网站转载了《其中一名学生在本科期间连续两年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他还与他的合作获得了全国创业规划大赛的金奖》。同学们,又发表了很多关于“学术论文”的新闻,媒体想表明学生有很强的学术能力。
然而,这样的比赛和奖项的“含金量”真的名副其实吗?本科简历的各种成绩真的“物有所值”吗?事实上,这种“漂亮”的简历恰恰暴露了当下教育中严重的夸大问题。
回顾过去两三年学生申请材料中“奖品和作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笔者深感问题如出一辙。
现在很多考研生为了提高高校硕士招生面试的成功率,存在着严重的“以成绩求成绩”的现象。这需要从评价的角度进行根本纠正。
图片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的考研竞争相当激烈。为了赢得高校的最终面试,应聘者将尽最大努力准备硕士招聘面试。最重要的不是“奖励”“而论文”莫属。
如果高校没有正确引导和明确硕士研究生申请材料的要求,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争夺“奖品和论文”的数量。
这种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会导致浮躁、短视、欺诈等问题。各方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本科学习的重点不是奖项和论文。
本科生因学习期间表现突出获得各种奖励,或因参加科研活动获得论文、专利等成果。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
但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将提交各种荣誉、竞赛奖项、参与项目、发表国内外论文作为申请材料的“标准配置”,个别学生甚至获得接近“半百”和论文的奖励。接近“半打”,这是很成问题的。
根据高校硕士的面试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结束之后。本科生要在三年内取得很多学术成果,而且大部分成果分散在不同的方向。没有太多联系,这可能吗?有必要吗?
归根结底,本科阶段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与输出科研成果相比,吸收更多知识、提高技能是学生的主要任务。
如果本科前三年一直忙于各种科研活动, 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事实上,从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实际表现来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与硕士教材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科研能力相差甚远。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申请材料中的“奖励和论文”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
其次,“打包结果”的泛滥,让学生失去了对科学的敬畏。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在本科期间获得多个奖项和成果是不现实的,如果非要这么做,也只有“打包成果”的方式。
在同学们提交的奖励和成绩的名字中,不难发现其中的水分。
很多所谓的国际、国内的奖项,只要付出就可以获得,业内人士也都心知肚明。
当学生的申请材料中出现各种虚假的结果时,会给学生一种科研经验和成果可以捏造的错觉,谁有胆量,谁就会受益。
那么,学生们还会不会以严谨、求实、进取的态度对待学习呢?现实中,有同学几个月前没有仔细看应聘者提供的参考书,就面试时老师提到的专业知识问了三个问题。
最后,弱化了对学生学术理想和专业兴趣的考察。
学生选择研究生院的首要因素应该是他们对专业研究的热爱和兴趣。如果学生只是因为就业压力、学术崇拜或其他功利目的而想要获得文凭,这种学生会很痛苦,对老师和我自己都很不负责任。
然而,当面试老师面对应聘者的大量奖励和结果时,面试的重点往往是有偏差的。相反,很难选出适合该专业继续深造的优秀学生,也无法甄别出那些拥有“极客”和“部分天赋”的学生。
图片
综上所述,硕士招聘面试的考核内容对考生的学习和准备有着深远的影响。招收硕士面试应该回到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上来。目前,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不只是结果的评价导向。
很多老师建议在招聘硕士面试的时候,不要在学生简历中列出各种奖励和论文。这将有效引导学生不要花时间和金钱去追求所谓的“漂亮简历”。就实际“成果”而言,那些“包装成果”完全失去了实际价值。
其次,注重实际专业专业素养。
面试老师普遍表示,通过几个专业问题,可以从学生答题的逻辑性、视角、深度和广度、归纳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反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抱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用来更好地判断学生的学术潜力。这些都是学生未来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条件。
三是在面试中突出双向选择功能。
硕士招聘面试是教师评估和选拔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传达硕士学位教育教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应有的学术态度和教学风格的过程。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认真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学习意愿,充分认识到硕士成功之路的艰辛,最终帮助双方做出审慎的决定。